传统弓箭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5225|回复: 2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历史上的著名弓箭手 [复制链接]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3-8 16:01:10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历史上的著名弓箭手


列御寇:是射之射,不如不射之射
  《列子?说符》中记载了列御寇学习射箭的故事。传说列御寇跟从当时著名的射箭高手关尹子学箭。当能射中靶心之后列御寇非常高兴,他就去找老师关尹子说:“老师,我这就算学会了吧。”老师关尹子反问他说:“你知道了你能射中箭靶的原因了吗?”列御寇想了想,只能说:“我不知道。”关尹子就说:“那还不算学成了,回去再学。”列御寇回去之后,又刻苦学习了三年。关尹子还问他说:“你知道了你能射中箭靶的原因了吗?”列御寇这次回答说:“我知道了。”关尹子于是满意地说到:“那好,你已经学会射箭的本领了。其实不只是射箭,治国修身也是这个道理。”还有一个故事,说的是列御寇跟养由基学射箭。学的时候列御寇心不在焉,养由基于是很生气。列御寇就解释说:“老师别怪我,我这是在思考箭术和人生之间的关系呢。”




飞卫和纪昌:名师与高徒
飞卫的老师叫甘蝇。甘蝇也是当时有名的神箭手,人们传说他他刚一拉满弓,鸟兽自己就倒下来。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,射箭的技巧超过了他的师傅。后来飞卫收了一个叫纪昌的人作徒弟。飞卫对纪昌说:“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,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。”(尔先学不瞬,而后可言射矣。)纪昌回去后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边,用眼睛盯着织布机密排的锥刺。就这样坚持了两年以后,就算锥子碰到纪昌的睫毛了,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。于是纪昌又去找飞卫。飞卫说:“这样还不够,你还要学会用眼睛去看东西的技巧。要练得能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,能把细微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,然后再来告诉我。”(未也,必学视而后可。视小如大,视微如著,而后告我。)纪昌回去后,就在自己家的南窗下马尾毛挂一只虱子,自己每天都注视着这只虱子,在十天里,纪昌看见虱子慢慢变大了。这样过了三年以后,在纪昌眼里虱子已经变得像车轮那么大了。再看其他的东西,就好像山丘一样大。于是,纪昌就用箭向那只虱子射去,箭穿过了虱子的中心,悬挂虱子的马尾毛却没有断。纪昌赶快去告诉飞卫。飞卫高兴得跳了起来,拍着胸口说:“你已经把射箭的功夫学会了!”
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,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,于是谋划除掉飞卫。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。纪昌和飞卫都互相超对方射箭,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,全部都掉在地上。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,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,他射了出去,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(“以棘刺之端扞之”,一说是用牙咬),把箭分毫不差地挡了下来。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,互相认为父子,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




李广: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叫胡马度阴山
李广(?—前119),陇西成纪(今甘肃静宁西南)人,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。《史记?李将军列传》记载了李广的很多事迹。李广因为善于骑射而出名。曾经跟随当时的汉文帝外出打猎。汉文帝曾经感叹李广生不逢时,否则一定能建立一番功业。(“惜乎,子不遇时!如令子当高帝时,万户侯岂足道哉!”)
当时将士出征的时候,皇帝不放心在外的将士,都要派遣身边的心腹宦官随大将一起出征。有一次,匈奴进攻上郡,李广和一位汉景帝派来的宦官一起和匈奴作战。一次这名宦官带着几十名卫兵出去打猎,路上遇到了三名匈奴骑兵。匈奴射杀了宦官的卫士,还射伤了宦官。宦官跑回大营把这件事情告诉李广。李广认为这三个人一定是匈奴军中的射雕手(善射之人),立刻带着几百名骑兵追赶,自己亲自射杀了两人,活捉两人。这个时候匈奴的大军赶到,汉军慌忙要逃,李广说到:“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,肯定逃不回去。如果不逃匈奴以为是我们是诱敌之计,反而不敢进攻我们。”说完带着士兵朝着匈奴的方向前进,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两里远的地方命令所有人下马解鞍。一名匈奴将领骑马出来巡视,李广飞身上马,一箭把这名将领射死,自己从容地回到本阵下马解鞍,还命令士兵放开马匹,睡在地上。匈奴兵终于没敢追击,让李广安全地回到了大营。
汉武帝即位以后,有一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,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。匈奴单于仰慕李广的威名,命令部下一定要生擒李广(“得李广必生致之”)。终于李广因为寡不敌众而被俘。匈奴兵做了一个网子挂在两匹马的中间,让李广躺在里面。匈奴带着李广走了十几里路,路上李广一直装作昏迷。他偷偷看到旁边一名匈奴兵骑的是一匹好马。他趁押解他的人不注意,突然跃起把那名匈奴兵推到地上,自己骑上他的马拿起一付弓箭转身就跑。匈奴兵连忙追赶,李广一边骑马一边射箭,最后终于回到了大营。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“飞将军”称号。
公元前121年,李广的四千骑兵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包围。在匈奴的强攻下,汉军死伤过半,箭也快用完了。这个时候李广令士兵把弓拉满但是不要发射,他自己用一把叫作“大黄弓”的强弓连续杀死匈奴数名大将。匈奴兵大为震撼,害怕李广的勇武,再也不敢进攻。第二天汉军的大部队赶到,李广和部下终于突出重围。
关于李广的弓术,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。传说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,看到草丛中藏着一只猛虎。李广大惊之下赶忙弯弓射去,正中虎身。等他走近了仔细一看,原来那不是老虎,而是一块大石头。李广刚才射出的那只箭已经深深地插入到石头里。李广大为惊讶,但等他再去射石头,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。唐代诗人卢纶《塞下曲》描述的就是这个故事:“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。平明寻白羽,没在石棱中。”

熊渠:超过后羿的箭手
熊渠是西周时候的楚国国君。芈姓,熊氏,名渠。很多人都知道李广把箭射到石头里的故事。但其实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熊渠身上,而且比李广早了七百年。《韩诗外传》上说,有一次熊渠在夜间赶路,看到远处有一块卧石。熊渠以为自己遇到了老虎,急忙弯弓射箭,箭镞和箭杆箭翎都射了进去。走过去一看,原来不是老虎,而是一块石头。(“昔者熊渠夜行,寝石,以为伏虎,弯弓而射之,没金殷羽,下视,知其为石。”)《史记?龟策列传》甚至说就后羿的箭术也无法和熊渠媲美。(“羿名善射,不如雄(熊)渠、蠭门”)
熊渠不但是一个射箭高手,同时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。那个时候,周朝王室的势力越来越弱,相反诸侯的势力不断壮大。当时在楚的周围,并立着许多小国。熊渠小心翼翼地处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,有选择性地挑出进攻的目标,而和其他国家保持友好。(《史记?楚世家》:“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,乃兴兵伐庸、扬粤,至于鄂。”)首先熊渠向西攻打庸(今湖北竹山),巩固了楚国的后方,壮大了自己的声势。随后他顺着汉水而下攻打扬粤(扬粤,又称“扬越”,指古扬水以东以南、洞庭湖区域的越人),最终他攻打下了鄂国(今湖北鄂州市境)。鄂国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,是当时著名的炼钢基地。铜矿是那时战争重要的军事资源,控制了鄂国对整个楚国的军事发展,都有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。随着国家的强大,熊渠开始不满足于楚国的从属地位,甚至曾经声称:“我蛮夷也,不与中国之号谥。”公开表明不服从周王朝的统治。分封了自己三个儿子为“王”,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。虽然后来熊渠迫于压力,又去掉了儿子王的称号(《史记?楚世家》:“熊渠畏其伐楚,亦去其王。”),但是楚国逐渐强大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。
熊渠在江汉地区很得人心,(《史记?楚世家》:“蛮夷皆率服”),经过不断的努力,熊渠将楚国的势力扩展到长江中游地区。从此以后,楚国的实力逐渐变强,开始和周朝王室分庭抗礼。熊渠的统治为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打下了基础。



陈音:古时候优秀的箭术理论家和军事教练
陈音是春秋时的楚国人,擅长弓弩,祖传五代绝技。《吴越春秋?勾践阴谋外传》记载了关于他的故事。
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在楚国人范蠡的辅佐下,积蓄国家力量,一心想要灭掉吴国。范蠡向勾践推荐了楚国人陈音,让他帮助越过训练士兵。于是勾践请来陈音。首先陈音告诉勾践弓弩的发展过程:先有弹弓,再有弓箭,再发展出弩。(“弩生于弓,弓生于弹”,其实后面还有一句:“弹起古之孝子”意思说,古人死了以后尸体裹上白布放到荒野里。古人孝顺,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父母被野兽吃了,所以用弹弓在尸体旁边守护。春秋时期儒家的孝道还没有兴起,这段话明显又很不合理,有人怀疑是后人故意添上去的。)
勾践又向陈音询问射箭的道理。陈音回答了八个字说:“断竹,续竹,飞土,逐宍(古字,意为“肉”)”这八个字表达了四个连续的动作:截断竹子,用弦把竹子连成弓,用弓射出泥丸,追逐逃跑的野兽。乾隆年间的大诗人沈德潜把这八个字收入到《古诗源》中,并且给起了个名字叫《弹歌》。现在,这首《弹歌》已经成为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歌谣。
在《吴越春秋》中,还详细记述了陈音在勾践面前讲述的射箭之道。陈音说:“夫射之道,身若戴板,头若激卵,左蹉,右足横,左手若附枝,右手若抱儿,举弩望敌,翕心咽烟,与气俱发,得其和平,神定思去,去止分离,右手发机,左手不知,一身异教,岂况雄雌?此正射持弩之道也。”这段话详细讲述了古人射箭的姿势、动作、技巧以及射击时的注意事项,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。陈音的一番话把勾践说得心服口服,于是勾践就请陈音在越国帮忙训练士兵。几个月以后,越国士兵们都掌握了使用弓弩的技巧。
陈音去世以后,勾践十分伤心,把陈音葬在了越国的西部,把埋葬他的地方称作陈音山。(今绍兴市区西南)。据《太平御览》引孔晔的《会稽记》说,南朝宋时曾经有人打开陈音墓,发现墓壁上都是骑射画像。




吕布: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
吕布(?-198),字奉先,是东汉末年五原郡九原(今山东聊城)人。历史上的吕布善于骑射,号称“飞将”。吕布最初跟随并州(今山西太原西南)刺史丁原,丁原封吕布为骑都尉,驻防河内。公元189年,吕布杀了丁原归顺董卓,被任命为中郎将,封都亭侯。吕布和董卓的关系并不和睦,还和董卓的婢女有染(《三国志?吕布传》:“布与卓侍婢私通”)。公元192年(初平三年),吕布在王允的指使下,杀了董卓,被王允任命为大将军,封温侯。董卓旧部李傕、郭汜兵变,吕布兵败出逃,在徐州(今山东南部,江苏北部)一代割据。公元198年(建安三年),吕布和曹操在下邳(今江苏睢宁西北)作战,战败被杀。
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有很多内容都是作者虚构的,他把吕布描写成了一个有勇无谋、自私多疑的武夫。这和史书上描述的吕布有一些差距,不过《三国演义》和《三国志》都记录了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。
公元196年,袁术派大将纪灵进攻刘备所在的小沛,并且送礼给吕布,让他不要帮助刘备。但刘备也向吕布求助,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和当地人。吕布在左右为难,等纪灵兵到后,吕布邀请纪灵和刘备共同赴宴。吕布跟纪灵说,刘备是我兄弟。今天你们攻打他,我是来救他的。我吕布天性不喜欢争斗,就喜欢解斗。(《三国志?吕布传》:“玄德,布弟也。弟为诸君所困,故来救之。布性不喜合斗,但喜解斗耳。”)然后吕布就命人在营门中树起一支戟,并说,我今天要是能一箭射中那支戟的小枝,你们就退兵别打了,否则你们便继续打。(《三国志?吕布传》:“诸君观布射戟小支,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,不中可留决斗。”)说完吕布一箭射中小支,周围诸将一起欢呼,纪灵无奈只能退兵而去。而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对这一段的描写更加细致精彩,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心思都跃然纸上。并且书中注明了吕布射戟的距离是“一百五十步之外”。更加突出了吕布箭术的精湛。
虽然在辕门射戟中,纪灵显然是由于害怕吕布的军队,而非吕布一个人的技艺而退兵。但是吕布用辕门射戟的方式,巧妙地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,化解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战。吕布在这件事情中显示出的过人智慧和技艺,一直被后人称道。




黄忠:五虎上将,老当益壮
黄忠(?-220),字汉升,三国时期南阳(今属河南)人。原来是刘表的大将,驻守长沙。刘表死后曹操占领荆州。黄忠跟随长沙太守韩玄被封为行裨将军。赤壁之战之后,黄忠归顺刘备。在征讨益州的时候被任命为讨虏将军。公元219年(建安二十四年),刘备进军汉中,黄忠在定军山(今陕西勉县东南)斩曹操大将夏侯渊,升迁为征西将军。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,任黄忠右将军。《三国志?蜀书?黄忠传》记载黄忠去世于公元220年(建安二十五年),和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的结局不同。在民间传说和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里,黄忠是蜀国的五虎大将。
历史上并没有直接描写黄忠的箭术,但是在《三国演义》里,黄忠成了一个善使弓箭的老将。说他每次出战只带三只箭,因为他的箭法实在是太好,每战都百发百中,根本不用带多余的箭支。在长沙一战中,关羽和黄忠大战的两天,两个人悻悻相惜,互相都不肯真下杀手。长沙太守韩玄命令黄忠第三天出战的时候,诈败用箭射死关羽。但是黄忠不肯真要关羽姓名,于是在诈败的时候,回身空拉弓弦,并不搭箭。黄忠本意是提醒关羽,但是关羽以为黄忠不会射箭,反而加倍追赶。第三次的时候,黄忠在马上回身,一箭正好射中关羽的盔缨根上。关羽这才知道黄忠箭法其实非常高明,只不过是对关羽手下留情。以往所谓的“百步穿杨”,指的不过是在地上站稳慢慢瞄准,然后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杨树叶。而黄忠箭法的高明之处在于,他和关羽两人一前一后骑马追逐,关羽正一心要把黄忠擒下马来。这种情况下瞄准射击,显然要比在地上单纯的“百步穿杨”要困难得多。在历史上擅长骑射的人都不少,李广、哲别都是擅长骑射的高手,但一般都是射中多少敌人,很少还能在颠簸之中准确射中对方的盔缨还能不伤对方性命的。
小说的描写虽然夸张,但正因为如此,黄忠高超的箭术才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。




哲别:蒙古军神
哲别(?-约1224年),又作“者别”、“只别”,蒙古大将。别速特氏。原名只八豁阿歹。初臣服蒙古泰赤乌部。公元1201年泰赤乌兵败,只八豁阿歹投降成吉思汗。因为射伤了成吉思汗的白嘴黄马。成吉思汗问是谁射伤了自己的战马,只八豁阿歹站出来坦诚相认,并且允诺:“假如你对我开恩,我将给你带来很多这样的马。”成吉思汗收只八豁阿歹为大将,并给他改名为哲别。在蒙古语中,“哲别”就是箭的意思。
哲别在蒙古军中营勇善战,很快由十户长升至百户长,和忽必来、者勒蔑、速不台一起称为“四狗”(即四先锋)。公元1206年(成吉思汗元年)蒙古建国,哲别被封千户长,为开国十大功臣之一。公元1211年(成吉思汗六年),成吉思汗将兵南下攻金。哲别为先锋,破乌沙堡、野狐岭(今河北完全西北)、会河堡(今怀安东南)、乌月营。哲别率兵居庸关,抵金中都(今北京)。然后攻破东京(今辽阳),大掠而归。公元1213年(成吉思汗八年),再破居庸关。公元1216年(成吉思汗十一年)哲别率军攻西辽。公元1218年(成吉思汗十三年)哲别俘获乃蛮部汗屈出律,斩之,灭西辽。在征战中宣布保护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。得胜后哲别献给成吉思汗一千匹俘获的白嘴黄马,实现了自己的诺言。
公元1219年(成吉思汗十四年),随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,为先锋。次年与速不台追击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。1222年初大败谷尔之军。公元1223年(成吉思汗十八年),哲别与速不台一起进攻打耳班(一作铁门关,今俄国杰尔宾特西),越过太和岭(今高加索山),5月于阿里吉河(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)战役中击溃斡罗思诸国王公与钦察汗的联军,俘杀大小密赤思老。进掠斡罗思南境,又转攻也的里河(又作亦的勒,今伏尔加河)上的不里阿耳国。公元1224年(成吉思汗十九年),哲别和速不台领军两万前往南俄草原执行侦察任务,在哈尔卡河(Khalka)全歼基辅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万大军。当年哲别班师东归,病死在途中。
哲别一生带领蒙古军队东征西讨,屡建战功,多次出奇兵立克顽敌。哲别不仅善于统兵打仗,还以骑马箭术闻名,有被蒙古人尊为箭神。在武侠小说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正是由哲别教授主人公郭靖射箭。
公元1219年(成吉思汗十四年),随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,为先锋。次年与速不台追击花剌子模国主摩诃末。1222年初大败谷尔之军。公元1223年(成吉思汗十八年),哲别与速不台一起进攻打耳班(一作铁门关,今俄国杰尔宾特西),越过太和岭(今高加索山),5月于阿里吉河(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)战役中击溃斡罗思诸国王公与钦察汗的联军,俘杀大小密赤思老。进掠斡罗思南境,又转攻也的里河(又作亦的勒,今伏尔加河)上的不里阿耳国。公元1224年(成吉思汗十九年),哲别和速不台领军两万前往南俄草原执行侦察任务,在哈尔卡河(Khalka)全歼基辅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万大军。当年哲别班师东归,病死在途中。
哲别一生带领蒙古军队东征西讨,屡建战功,多次出奇兵立克顽敌。哲别不仅善于统兵打仗,还以骑马箭术闻名,有被蒙古人尊为箭神。在武侠小说《射雕英雄传》中,正是由哲别教授主人公郭靖射箭。



元顺:射箭冠军第一人  
元顺是北魏末期的濮阳王,常山王元素的曾孙。《北史?魏宗室常山王遵传》说元顺善于射箭。(“濮阳王顺,善射”)《资治通鉴》上说,元顺在北魏孝武帝被毒死以后,参与了宇文泰拥立南阳王元宝炬的计划。最终元宝炬成为西魏的开国皇帝,即魏文帝。在历史上元顺值得一提的事迹并不多,但是在射箭方面,他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射箭冠军。
《北史?魏宗室常山王遵传》上说,孝武帝在洛阳东郊举办过一次射箭比赛。他让人将一个两升的银酒杯,谁射中了就把酒杯赏赐给谁。元顺一箭射中,孝武帝非常高兴,重重赏赐了拓跋顺。元顺在酒杯箭孔的地方浇筑了一个银童,并且刻字留念。(“孝武帝在洛阳华林国戏射,以银酒卮容二升许悬于百步外,令善射者十余人共射,中者赐之。顺发而中。帝大说,并赏金。顺乃于箭孔处铸一银童,足蹈金莲,手持划灸,遂勒背序其射。”)
《三国演义》里,曹操就曾经在铜雀台举办过这么一次比武。在那场比赛上,曹操手下诸将各显其能,讲到紧张的地方能让读者大呼过瘾。不过那情节多半是小说家杜撰,虽然情节精彩却非史实。倒不如元顺的故事更有意义。不久以后随着孝武帝的被害,北魏也走向了灭亡。在洛阳东郊的君臣嬉戏早已经淹没在刀光剑影之中。要不是有人在乱世将临时记下这么一件小事,谁又能在千百年后的今天,再次提起它呢?




长孙晟:一箭双雕的典故
长孙晟(552—609),字季晨,隋朝洛阳(治今河南洛阳)人。他身形灵巧,善于射箭。(《隋书?长孙晟列传》:“善弹工射,矫捷过人”)杨坚夸他:“长孙郎武艺逸群,……又多奇略。后之名将,非此子邪。”18岁的时候长孙晟在北周中任司卫上士。《北史?长孙晟传》记载说,长孙晟当时由于骑射功夫特别出众。突厥人十分害怕他,说他拉弓的声音就和天上打雷一样,他骑马的速度就和闪电一样快。(“闻其弓声,谓为霹雳,见其走马,谓为闪电。”)
周宣帝时,当时的突厥可汗摄图向北周求婚。周宣帝决定把赵王招的女儿嫁到突厥去。他派汝南公宇文神庆护送公主,并任命长孙晟为副使。长孙晟在突厥滞留了近一年的时间,和摄图的弟弟处罗侯交往十分密切,趁着在突厥滞留的机会,留心观察突厥的山川地形,军队布防,同时注意到突厥内部的矛盾。回到北周以后,长孙晟将这些情报都汇报给当时北周的宰相杨坚,于是长孙晟被升为奉车都尉。
有一次摄图和长孙晟一起打猎,他们看到天上有两只大雕正在争夺一块肉,摄图给了长孙晟两只箭,让他把大雕给射下来。长孙晟等到两只大雕为了争夺肉纠缠到一起的时候,射出一箭,把两只大雕一起射了下来。摄图十分高兴,让身边的贵族子弟,多和长孙晟学习射箭的本领。(《北史?长孙晟传》:“尝有二雕飞而争肉,因以箭两只与晟,请射取之。晟驰往,遇雕相攫,遂一发双贯焉。”)这就是成语“一箭双雕”的典故。
杨坚建立隋朝以后,长孙晟继续在隋朝中任官。主张对突厥远交近攻。长孙晟被封为车骑将军,出使奚、契丹和处罗侯等多处,执行他的外交策略。公元582年(开皇二年)摄图率领40万大军南侵。长孙晟成功地使用了离间计,不但让敌兵不战自退,还迫使摄图和隋重新修好。公元600年,(开皇二十年),东突厥内乱,长孙晟跟随晋王杨广征讨达头可汗,获得战功,被封上开府仪同三司。杨广即位后,长孙晟被封为左领军将军、相州刺史、武卫将军。长孙晟去世以后,公元615年(大业十一年)八月,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围困,隋炀帝感叹说:“向使长孙晟在,不令匈奴至此!”(隋书?长孙晟列传》)
长孙晟的儿子长孙无忌为唐朝贞观时期的名臣。长孙晟的一个女儿,后来嫁给了未来的唐太宗李世民,就是著名的长孙皇后。



王伯当:威名震隋唐
王伯当是隋唐时期起义军瓦岗寨中的一员大将,是瓦岗寨领袖李密的学生,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寨。大业十三年二月,王伯当等人在洛口推举李密为魏公。公元618年(大业十四年),王世充兵变。李密与王世充在偃师(今河南偃师东)决战,命王伯当守后方基地金墉城(今河南洛阳北)。不久,李密大败,王伯当弃金墉城,北走河阳(今河南孟县东南)。与李密相会。李密走投无路,带领王伯当等两万人降唐。降唐后,李密因不被重用,心存不满。十二月,李密认为李渊要除掉自己,于是带领王伯当等人叛唐。公元619年1月19日(一说20日)(唐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),李密和王伯当率领几十人袭击桃林县(今河南三门峡西南)后进入熊耳山欲投部将张善相,但是在熊耳山被唐将盛彦师伏击,李密和王伯当一起被杀。 
在历史上,王伯当是李密身边一员忠心耿耿的大将。在《隋唐演义》、《说唐演义全传》、《兴唐传》等小说和其他民间传说里,王伯当以善射出名,外号勇三郎。在不同的小说中,王伯当排的名次并不尽相同。《隋唐演义》中王伯当在瓦岗寨排行第六,“十八杰”第十七位。而在《说唐演义全传》里王伯当则不在“隋唐十八英雄”之列,也有后人把他补到了第十四位。《兴唐传》中,王伯当则“十六杰”里的第十四位。是无论在如何排名,王伯当的箭术在哪一部作品里都是出类拔萃。在燕山教练场比武中,秦叔宝一箭双雕技压群雄,书中却说这箭法乃是王伯当所传,显然王伯当的箭术更在秦叔宝之上。后来秦叔宝被书中排名第九的好汉魏文通追赶到一条河边,正在秦叔宝马陷河底,马上就要被魏文通砍到的时候。王伯当从河对岸一箭射来,正中魏文通的左手。王伯当喊道:“我要射你右手。”又是一箭射来,果然射中了魏文通右手。王伯当又喊道:“你还不走,我要射你心口。”魏文通大吃一惊,这才放过秦叔宝,仓皇退去。此外王伯当还射杀过虹霓关守将辛文礼等人,名震全书,成为《隋唐演义》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射手。




李晟:力挽狂澜的一代名将
李晟(727-793),字良器,洮州临潭(今属甘肃)人,唐朝著名将领。祖父李思恭、父亲李钦,都是陇右的裨将。善于骑射,喜欢读孙子兵书。李晟十八岁从军,为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部下。一次唐军攻打吐蕃,有一个吐蕃大将在城头杀死了很多唐军。王忠嗣让军队中善于射箭的人把那个敌将射下来。李晟应召,引弓而射,一发而将蕃将射死,唐军上下士气大振。(“晟挟一矢殪之,三军欢奋”)王忠嗣抚摸着李晟的背称赞道:“万人敌”。后来李晟又跟随凤翔节度使攻打反叛的羌人,取得了胜利,提升为左羽林大将军。在代宗广德初年,因攻打党项有功,授予特进、试太常卿。
公元769年(大历四年),吐蕃进犯灵州。当时李抱玉镇守凤翔,任命李晟为右军都将,李抱玉让他率领五千士兵抵抗吐蕃。李晟说这些人论人数没有压倒性的优势,用谋略又太束手束脚(“以众则不足,以谋则太多。”),要求只带一千兵马。李晟从大震关出击,直奔临洮,扫平定秦堡,攻击吐蕃的粮草所在,吐蕃军只好撤退。随后李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兼右金吾大将军,泾原、四镇、北庭都知兵马使。
公元783年(建中四年)八月,泾原(今甘肃泾川县北)士兵由于政府招待不周而哗变, 占领了首都长安, 拥立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。公元784年(兴元元年),击败朱泚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宣布叛变。在叛变之前李晟就已经察觉,上书德宗,德宗却不予理睬。德宗下诏拜李晟为尚书左仆射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李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召集兵马和叛军作战。兴元元年五月二十五日夜,李晟的军队到达京城,军队势如破竹,只用了几天就收复了长安,士兵秋毫无犯。德宗听到消息后说:“老天降生李晟,是为了天下百姓,不是为了我啊!”(“天生李晟,为社稷万人,不为联也”)
公元787年(贞元三年),李晟被解除兵权,封为太尉,中书令。曾经有人暗示李晟不如反抗朝廷,被李晟捉拿,报告给朝廷。公元793年(贞元九年),李晟去世。




陈尧咨:尝以钱为的,一发即贯其中
陈尧咨(970-1034)字嘉谟,陈省华之子。公元1000年(宋真宗咸平三年)中状元,初授官为将作监丞,后作过通判、考官、知州、知府、知永兴军、天雄军、安抚使,后进为翰林学士兼龙图阁直学士、右谏议大夫、尚书工部侍郎等职。
陈尧咨擅长治水,还特别善于射箭。在他任职永兴军(今陕西)的时候,长安(今西安)的水含盐量太高,改善了百姓的用水质量。(《宋史?陈尧咨传》:“长安地斥卤,无甘泉,尧咨疏龙首渠注城中,民利之。”)陈尧咨专门组织人力,疏通了龙首渠,把龙首渠的水引入京兆府城中。任职郓州(治今东平)期间,陈尧咨奏请朝廷,从鱼山(宋名吾山,在东平湖北的济水岸边)南向至下杷修了一条新河,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。
陈尧咨性格暴虐(《宋史?陈尧咨传》:“尧咨性刚戾”),经常滥用酷刑,甚至把人打死,留下了很不好的名声。
关于射箭,《宋人轶事汇编》和欧阳修的《卖油翁》记述了这么一个故事。说有一天陈尧咨在家中的花园里练箭。这时一个路过的卖油翁在旁边观看,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之八九都能射中,并不以为然。陈尧咨很不高兴,就问他:你是觉得我箭法不高明吗?卖油翁说:你的箭法没什么了不起的,不过是你手熟罢了。陈尧咨听了之后十分生气,这个时候卖油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地上,把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,然后用勺子把油浇入葫芦,油从钱孔中穿过去,却不沾不湿铜钱。卖油翁接着说:我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,不过是我手熟罢了。陈尧咨听了之后,就笑着把卖油翁打法走了。
卖油翁的故事虽然精彩,不过只是街头巷尾流传的轶事而已,在正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。《宋史?陈尧咨传》倒是说过,他曾经把铜钱当作靶子,一箭就贯穿其中。(“尝以钱为的,一发即贯其中”)由此可见陈尧咨箭法之精。




朱蒙:朝鲜高句丽开国者
朱蒙是传说中朝鲜高句丽的开国者,十分擅长射箭,在年幼的时候就拥有过人的箭术,7岁的时候就能百发百中。“朱蒙”在朝鲜语中就是善射的意思。清光绪年间发现的《好大王碑》,以及《三国史记?高句丽本纪》等文献都记载了关于朱蒙的神话传说。
传说朱蒙的母亲是河伯的女儿,叫作柳花。有一天天帝之子解慕漱在打猎时追赶一只梅花鹿,来到熊心渊,正好遇到了柳花。解慕漱见柳花生得美貌,就把她带回了宫中,立为西宫皇后。但是后来解慕漱独自升天,把柳花夫人留在了人间。柳花夫人来到北夫馀国,北夫馀国国王金蛙王收留了她。有一天一束阳光照到了柳花夫人的身上,柳花夫人因此怀孕,九个月后柳花生出了一只巨蛋,一个小孩从蛋中破壳而出。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,就找母亲要了一付弓箭,表现出非凡的箭法。因此人们就用朝鲜语中称呼闪射者的“朱蒙”来称呼这个孩子。
由于朱蒙天生技艺非凡,金蛙王的其他儿子嫉恨他,朱蒙只好带着几个亲信离家出走,来到淹滞水(今太子河)的时候,无法渡河。这时朱蒙用他手中的弓敲打水面,从水中浮出无数的鱼鳖,形成一座桥,让朱蒙度过。(《梁书》:“……南至淹滞水,以弓击水,鱼鳖皆浮为桥,东明乘之得渡,至夫余而王焉。”)最后朱蒙到达浑江流域的卒本川(今桓仁一带)。他先是征服了附近的一些小国家。约公元前37年的时候,在沸流水(今富河)畔之纥升骨(今桓仁县五女山城)建高句丽国,最开始叫作“卒本夫余”,后来改名为高句丽。后来的人把朱蒙尊称为高句丽始祖东明圣王。


使用道具 举报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沙发
发表于 2015-3-11 20:01:45 |只看该作者
徐兄辛苦了!
竹箭网http://www.chinabambooarrow.com/

使用道具 举报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板凳
发表于 2015-3-20 12:15:13 |只看该作者
风飞 发表于 2015-3-11 20:01
徐兄辛苦了!

能为论坛做点事是我的荣幸,风飞先生不必客气。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中国传统弓箭论坛 ( 闽ICP备12002809号 )

GMT+8, 2024-5-18 15:01 , Processed in 0.156194 second(s), 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顶部